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專業服務 > 心理健康 > 心理衛生 > 衛教資源 > 衛教文章 > 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精神病去汙名化-淺談憂鬱症

精神病去汙名化-淺談憂鬱症

陳香如 諮商心理師

每當新聞中有關民眾或名人自殺的事件,很多人會很直覺地認為似乎都和憂鬱症有關。到底什麼是憂鬱症?是不是情緒低落就等同於憂鬱症?憂鬱症的患者都會自殺嗎?很多民眾都有這樣的疑惑。情緒低落並不等同於憂鬱症,譬如我有一位朋友前一陣子她一直覺得心情很低落,她很擔心地問我她是不是得到憂鬱症了。憂鬱症不是這樣判斷的,憂鬱症的診斷是有一定的標準。精神科醫師常使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5)對憂鬱症的診斷有九項準則:

 

1.幾乎整天且每天心情憂鬱(感到悲傷、空虛或無助)

2.幾乎整天且每天明顯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感

3.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

4.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5.幾乎每天精神動作激動(不安)或遲緩

6.幾乎每天疲倦或無精打采

7.幾乎每天自我感到無價值感,或者有過度或不恰當的罪惡感

8.幾乎每天思考能力或專注力降低,或是猶豫不決

9.反覆想到死亡、反覆有自殺意念而無具體計畫,或有自殺舉動,或是有具體的自殺計畫

 

要符合其中五項(或更多)症狀在兩周中同時出現,至少包含以下症狀之一:(1)憂鬱情緒或(2)失去興趣或愉悅感,才符合憂鬱症的診斷。

 

得到憂鬱症的原因其實很複雜,它不是因為單一原因所引起的,通常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我們主要可以從生理、心理和社會這三方面來瞭解:

一、生理因素:

如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太低,就會影響到患者的情緒、食慾、睡眠,讓患者的情緒無法正常運轉,心情自然就會掉到谷底。憂鬱症的遺傳因素占很大的比率,同卵雙胞胎研究可預測37%的重鬱症遺傳因子,因此,如果家族中有憂鬱症的病史,透過遺傳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會提高。生理因素引起的憂鬱症在治療上,就需要透過藥物來幫助。

二、心理因素:

在成長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天生的氣質,當他遇到挫折時的經驗和因應方式,以及他們從小被教養的方式,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個性與心理條件。其次,當個人童年時遭遇創傷性失落(父母其中之一或兩者死亡)或是幼年時曾經被忽略、虐待或遺棄,導致他無法投入健康的情緒關係,失去有效調節情緒狀態的能力。因為小時候曾受到貶抑和虐待或覺得受困,並且導致他們覺得無能為力、害怕和認為自己很糟糕的經驗,這些都是憂鬱症潛在原因。憂鬱症脫離不了心理層次的問題,個人如何看待他們的人生和挫折,面對失落的打擊,能不能順利從哀悼和難過中得到情緒的改善,自然影響著憂鬱症的發生或改善。治療時除了透過藥物治療之外,還需要搭配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發覺問題所在。

三、社會性因素:

現代人的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承受很多的壓力,例如家庭關係、感情問題、人際關係的問題以及工作和課業壓力所帶來的痛苦、挫折和無力感,長期累積都有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在治療上,找尋可以幫助自己的支持系統來面對這些壓力,或是透過調節社會性壓力的方法,例如,從事有興趣的休閒活動、尋求宗教信仰的支持等方法來讓身心得到平衡和放鬆,都是可能的治療方向。

因此,對於罹患憂鬱症的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說是他們抗壓性不足或是心理脆弱來解釋和看待,這是屬於系統的問題。我們需要檢視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系統平衡,才能看出真正的問題所在。

很多人認為憂鬱症的患者都會自殺。憂鬱症的患者不一定都會自殺,但是他們有很高的自殺比率。很多憂鬱症的患者他們會想要解脫憂鬱的痛苦,因此家人和朋友要多加留意他們自殺的跡象,幫助患者可以去說出他們心裡的痛苦。當患者出現自殺的跡象時,要協助他們尋求精神科醫療或心理治療的幫助。

很多憂鬱症的家人和朋友都會跟他們說:「不要想太多,想開一點就好了」或是告訴他們要正向思考,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不要陷入在負面情緒中。其實憂鬱症有生理的因素和神經傳導物質的影響,尤其重鬱症的患者他們幾乎是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正面的情緒,他們的世界常常都是黑暗和悲觀的,因此,憂鬱症患者他們是沒有辦法讓自己往正面的方向去想。此外,很多憂鬱症患者會沒有動力,起不了床或走不出家門,他們的家人常常會叫他們要多出去走走,去做運動,或是多與人接觸,以為這樣他們就會好起來。我有一些憂鬱症的個案,他們為了不要讓家人失望,他們會勉強自己去做,可是往往是做不到的,當他們做不到時,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更加挫敗,情緒變得更沮喪。因此,憂鬱症患者是無法叫他們轉念或是想開一點就會好的。

憂鬱症的患者很多都是自我貶低、自我否定,對自己很沒有自信、無價值感。因此,家人和朋友可以多同理、肯定他們,增加他們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認同,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能夠喜歡和欣賞自己;家人可以多陪伴、支持他們,增加情感上的支持。憂鬱症患者自己本身可以增加自我的強度,並學習接受他人的照顧和學習自我照顧。患者也可以學習自然的表達每一種情緒,讓自己的情緒可以自然的流動,簡單的講就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而不是一直壓抑自己痛苦和脆弱的情緒;他們也可以在與人的關係和互動中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 市府分類: 衛生醫療
  • 最後異動日期: 2025-08-08
  • 發布日期: 2025-08-08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
  • 點閱次數: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