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去汙名化-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黃雅羚 臨床心理師
你有聽過思覺失調症嗎? 你認為有思覺失調症的人是什麼樣子?
在電視新聞裡,你可能看過媒體報導的2016年女童小燈泡命案、2019年嘉義鐵路殺警案,還有其他以聳動標題報導思覺失調患者犯案的社會事件。回想起這些新聞報導,你對於思覺失調症的印象是什麼?
你可能感受到恐懼、害怕的情緒,認為他們好像是異類。不敢接近這群人,擔心自己和家人會被他們傷害。
但是,你知道嗎? 國內外的多項研究結果發現,暴力犯罪的案件中,思覺失調患者犯案的比例,其實跟未患有相關疾病的一般人是差不多的。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害怕走在路上會突然被思覺失調症患者傷害,也代表我們隨時都需要害怕所有身邊的路人。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特別害怕思覺失調症的病友呢?
因為大多數人都缺乏了解精神疾病的機會。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通常都是停留在重大社會事件發生後,新聞媒體為了博取關注而過度誇大和渲染的負面報導。
接下來,我想邀請你跟我一起了解,究竟思覺失調症是什麼?
「小明曾是個常常帶著笑容的陽光大男孩,大學時總是熱心參與活動,朋友很多。畢業後,他進了公司上班成為社會新鮮人,原本生活上的一切都很順利。直到有一天,他開始覺得同事們在背後議論他。他認為自己被監視、被針對,甚至開始懷疑手機被竊聽。他開始失眠、緊張焦慮、變得容易生氣。漸漸地,他不再去上班,也疏遠了朋友和家人。家人帶他去看身心科,經過評估後,醫師診斷他罹患了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精神疾病,並不是性格上的缺陷,也不是一時的情緒問題,而是一種大腦功能的失調。常見的症狀包括:
- 幻覺:最常見的是幻聽,像是沒有人在講話卻聽到講話的聲音,有時這些聲音還會對患者下指令、批評、威脅,讓患者感到不安和困擾。
- 妄想:堅信一些與現實不符的想法,例如認為自己被跟蹤、被害,或相信自己有特殊的能力。
- 思考混亂:說話邏輯混亂、不容易理解,或思緒跳躍。
- 情感平淡:變得冷漠、缺乏動力,對原本有興趣的事情也提不起勁。
思覺失調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可能與基因、腦部化學物質、壓力和生活事件有關。當大腦受疾病影響,處理訊息的方式出現問題時,患者就可能無法分辨現實與想法,情緒與行為也會受到影響。
就像我們感冒時不是故意咳嗽,思覺失調症的症狀,也不是患者可以控制的。患者不是懶惰、不是故意不想社交,也不是危險人物。只是因為生病了,需要治療與關懷。
現代醫療對思覺失調症已有相當進步的治療方式,透過藥物穩定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運作,再搭配心理治療與社會支持,許多患者可以回到正常生活,有些人還能重新就業、建立家庭。
小明現在每週回診,按時服藥,也參加心理師帶領的支持團體。他開始學習如何察覺疾病起伏的徵兆、如何與別人溝通。雖然他仍在復原的路上,但他知道透過治療,可以慢慢找回生活的節奏。
作為旁人,我們能做的或許不多,但只要多一點理解與接納,對患者而言就是很重要的溫暖。我們可以怎麼做:
- 不要急著貼標籤:用關心代替批評,讓患者知道有人在身邊支持。
- 傾聽支持而不是給建議:患者更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改變」。
- 鼓勵就醫:若身邊的親友出現相關症狀,鼓勵對方尋求專業協助。
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時刻經歷心理的風暴。當我們願意去理解別人,就能少一分恐懼、多一分同理,讓這個社會變得更溫柔。也讓身處在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有被善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