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校園】-好好觀照自己,不與他人比較
孫羽佩 諮商心理師
「比較」這件事情,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即使到現在,幾乎無法避免的經驗。
我們會把自己放在群體之中,透過與他人相比,確認自己在團體中的位子。
我們也會被別人放進群體裡,與其他人做比較。
這樣的經驗,或許早在我們的年幼時期,懵懵懂懂、記憶模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當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媽媽會定期進行產檢,確認寶寶的各項發展是否正常。
當寶寶降生在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各項評估持續展開,包含哭聲的洪亮度、身高、體重是否達標…。透過這些評估,了解寶寶與同年齡孩子相比,是否有發展上的差異,依據評估提供適切的協助與介入引導。
當孩子進入幼稚園學習後,父母與長輩逐漸重視孩子在校的學習表現,包含專注力、表達能力、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與成果。父母與師長可以從孩子在群體的互動表現,看到孩子個別的優勢與限制;進而擴展孩子的優勢、針對限制給予適合的支持與應對策略。
這樣的「比較」過程,是最理想的狀態─看見孩子的獨特性,給予肯定與協助。
然而在現實中,可以看到有些家長特別重視孩子的學業成就,為此投入各種資源與支持。
當孩子具備相當的能力,能達成預期目標時,可建立其自信與自我價值。
但如果孩子的優勢不在學科知識上,求學過程中就可能經歷較多的挫敗與失落,當學業成績無法帶來成就感,其他層面也缺乏肯定的經驗,甚至在人際關係也遇到困難時,孩子就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越來越沒有自信。
「成就表現」的重視與成長經驗有關,如果從小輸贏結果比其他特質更受到師長的關注,久而久之,得失心也變得較重。只要表現稍微有落差、不如預期、或對結果不滿意,就容易產生心理壓力,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我們處在數位化的世代裡,不知不覺,拿自己與他人比較的機會也變得更多。可能從網路上、或從身邊的親朋好友那裡,聽到或看到他人得獎、考上理想學校、或進入令人稱羨的公司時,內心可能感到羨慕甚至忌妒…。也或許,是看到朋友們的聚會合照、聽到他們的互動,想到自己對人際關係的渴望或失落,感受到孤單、或焦慮,甚至覺得自己好像「不夠好」。
其實,這些情緒都是非常自然且真實的。
情緒是在提醒我們:某些東西對我們很重要,而我們在意著。
那麼,該如何在這數位化的世代裡,保有自己呢?
可以試著做一件事:「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極為重要的練習!!
閱讀至此,
你不妨停下來,留意此刻身體的狀態。
坐得舒服嗎?呼吸順暢嗎?
如果感覺到坐著肩頸酸痛,可以調整一下姿勢;
如果發現呼吸急促,不妨深吸一大口氣,然後自然吐氣。
這樣簡單的觀察與練習,就是「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
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再進一步練習,
透過五官五感,留意、觀察自己的狀態。
五感指的是,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
哪一種感官是你最敏銳的?
有人對氣味敏感,從空氣中很快能辨識出味道,像是香的、臭的、潮濕的…。
如果你是這類型的人,嗅覺敏銳。
身邊可以攜帶有香氣的物品,無論是精油、乳液…,在感受到煩悶、或是情緒高漲需要調整情緒時,取出擦拭,讓香味停留在鼻腔及整個呼吸道。
有人味覺敏銳,很快的能在舌尖上辨識出不同的味道,蜜香、花香、柚香…。如果你是這類型的人,平常可以為自己準備一些食物、小點心或喜歡的飲品,
當需要情緒轉換或補充能量時,吃或喝下準備的食物,食物的香氣與風味停留於口中再進到整個身體。透過五官五感的練習,主動為自己調整,整個人會慢慢安定緩和下來。
透過五感的練習,
你正在搭建觀照自己的方式,
有意識的累積、建立與擴增五感體驗,
主動嘗試、練習、覺察,體驗會越來越細緻、更多元豐富。
當練習與覺察成為一種習慣「覺察力提升」,對於身體與內在的想法感受變化變得敏銳。例如,「現在我的胃感到不舒服,可能是剛剛…。我可以深吸幾口氣讓自己緩和下來」、「我好羨慕他可以去歐洲交換念書,我也好想要有那樣的經歷,但目前成績與經濟條件不允許,那麼我可以…」。
透過這樣的傾聽與覺察,甚至主動為自己做些什麼「掌控感提升」。
我們不會那麼輕易地在比較與競爭環境下,被情緒牽著走。比較能夠觀照到自己的需要,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與節奏,用自己的步伐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