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專業服務 > 心理健康 > 心理衛生 > 衛教資源 > 衛教文章 > 友善校園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友善校園】-反霸凌你我有責--網路霸凌

【友善校園】-反霸凌你我有責--網路霸凌

李俊龍 諮商心理師

當霸凌「上線」了:一位小學生的網路傷痕與我們該怎麼做

小明升上五年級後,媽媽發現他的情緒變了。以前開朗愛笑的他,這陣子總是一臉悶悶不樂,甚至開始抗拒去學校。放學回家後,他常常關在房間裡,手裡緊抓著手機,眉頭緊皺。媽媽有幾次從門縫間看到他在傳訊息,有時神情激動像是在吵架,但當媽媽試圖了解,小明卻連手機都不讓她靠近。

媽媽感到不安,決定找個機會和小明談談。有一天晚上,她溫柔地對他說:「媽媽注意到你最近常盯著手機,好像有些不開心。是不是有人傳了讓你不舒服的訊息?如果你願意,媽媽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看看能不能一起想辦法解決。」

在媽媽真誠而溫暖的關心下,小明終於紅著眼眶說出心裡話:

原來,自從升上五年級,有人開始在班級群組裡傳一張用小明的臉合成在胖動物身上的照片,並嘲笑他的身材。不只一兩次,那張照片被一傳再傳,還附上嘲諷的文字,有些同學甚至覺得很好笑跟著附和。這讓小明感到羞辱又無助,但他不知道該向誰求助,也擔心如果告訴大人,只會被說「小題大作」。

校園沒以前暴力,霸凌只是換了場地?

許多人以為現在孩子比以前懂事了,校園暴力少了許多。但如同歌手瘦子在歌曲《People》中唱到的:「他們說現在孩子乖了,校園沒以前暴力,霸凌它沒有不見,只是上線換個場地。」這句歌詞道出了現代孩子面對的另一種壓力:網路霸凌。它不像過去那樣用拳頭傷人,而是藏在螢幕背後,以匿名、轉發、留言的方式,在虛擬空間裡對人造成真實傷害。

 

什麼是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泛指利用社群媒體、通訊軟體、網路平台等數位工具,對特定對象進行騷擾、貶低、羞辱或傷害。常見形式包括:

       1.散布謠言或侮辱訊息:例如張貼受害者的不雅照片、嘲笑言論、惡意評論。

       2.冒用身分:假冒他人名義發表不當內容,破壞其聲譽。

       3.揭露個資:未經同意公開受害者的個人資訊,如住址、電話、社群帳號等。

       4.持續騷擾:透過大量訊息、圖片或語音造成受害者心理壓力。

這些行為可能在孩子之間被當成「開玩笑」、「鬧一鬧」,但對受害者來說,卻可能造成長時間的焦慮、自卑,甚至引發心理創傷。

面對網路霸凌,家長與學校該怎麼做?

小明的媽媽在了解事情後,第一時間聯繫了學校老師。老師不僅停止了群組內不當內容的流傳,也與輔導老師合作,讓小明接受心理輔導,幫助他重建自信,明白這並不是他的錯。

此外,老師也特別在班上安排一堂網路素養與反霸凌課程,讓同學們一起學習什麼是網路霸凌、為什麼「只是在轉傳」也可能是加害者,以及網路行為該有的同理與尊重。

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保護了小明,也教育了整個班級,讓更多孩子知道:在網路上的行為,也是一種責任。

家長的角色:陪伴,而不是監控

面對孩子接觸網路的年齡越來越早,許多家長會擔心,是否該「管緊一點」。其實,與其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更重要的是陪伴與理解

父母可以嘗試以下幾個做法:

  • 一起使用:將手機與網路視為「共用空間」,而非私人領域。和孩子一起探索App、看影片、討論網路內容。
  • 建立信任:營造一個孩子願意說話的環境,讓他知道遇到問題時不會被責罵,而是被支持。
  • 定期討論:例如一週一次,聊聊最近看到什麼影片、有沒有不舒服的訊息等。這樣的對話可以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網路生活。
  • 教導數位素養:告訴孩子什麼是適當的網路行為,也提醒他們,自己也不能成為加害者。

網路世界很真實,孩子需要大人的導航

網路不是壞東西,它帶來了許多知識、交流與樂趣。但就像現實生活一樣,它也有風險、有界限。

我們無法阻止所有傷害的發生,但我們能讓孩子知道:有事可以說,說出來會有人懂,有人幫助。

而這一切的開始,來自一句溫柔的關心、一次真誠的對話。

 

  • 市府分類: 衛生醫療
  • 最後異動日期: 2025-08-08
  • 發布日期: 2025-08-08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
  • 點閱次數: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