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專業服務 > 心理健康 > 心理衛生 > 衛教資源 > 衛教文章 > 樂活社區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家庭關係】-如何與家人好好溝通

【家庭關係】-如何與家人好好溝通

李宜蓉 諮商心理師/社工師

我的家人一點都不可愛!感覺「甜蜜的家庭」不存在我的世界…為什麼家人之間好好說話這麼難…

「好好說話」是「溝通」的基本態度

3C科技日新月異的新世代,親子之間很常演出網路使用時間討價還價的主權爭奪戰戲碼,明明跟孩子約定幾點後就不能玩手機了,偏偏每次都要測試爸媽的底線,經典台詞對話諸如~

孩子:「再玩一下下就好

爸媽:「你再玩就罰你#※&*...

接著,孩子哭鬧、爸媽怒吼~

想到教養孩子都要經過這樣情緒高漲的無限輪迴,真的會心累累

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這樣「盧」來「盧」去結成仇的親子衝突?

而談到夫妻伴侶關係的經營也同樣不簡單,尤其隨著長年累月的互動及相處,彼此的差異越來越多展現,舉凡:「理財及消費觀、育兒想法」,更惱人的可能還延伸到雙方原生家庭親戚加入攪和,簡直比追捕寶可夢怪獸的行程更累人。這時候可以先運用一些基本的溝通態度及原則,營造出舒適及有效益的互動氛圍:

一、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和環境,建立「信任」及「理解」

確保大家都能放鬆心情,避免在情緒不佳或忙碌的時候進行對話,先引入輕鬆的話題,逐漸更深入地討論。家庭溝通,建立信任至關重要,「信任」能夠促進開放的對話,讓每個成員都感到安全,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可參考以下具體方法:

  • 真誠交流:用心聆聽,並表示重視。
  • 保持一致性:言行一致,展現可靠性。
  • 尊重隱私:尊重每個成員的個人空間。

二、情緒平靜再說話

在家庭溝通中,能夠有效地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感時,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與支持便會增強,這能減少衝突,還能促進彼此的信任與親密感。當感到憤怒、焦慮或悲傷時,試著停下來思考這些情緒的根源,例如:寫日記記錄情緒變化、深呼吸冷靜下來、求助信任的親友或專業諮詢;並可運用幾個溝通技巧:

  • 避免指責,專注於問題的處理及討論
  • 保持開放的態度,專注聽對方的想法與感受。
  • 使用「我覺得」的語句取代「你總是」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帶任何情緒字眼「好好說話」,並清楚陳述;人在情緒起伏狀態下所說出來的話大多是衝動的、思考未完全、不一定是發自真心想要的,等於是無效溝通。

語言是非常有力量的,善待自己及尊重他人,要學習從好好說話開始。在溝通過程中,情緒的波動可能會影響溝通的效果,因此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透過「深呼吸、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情感,不傷害自己及他人、在情緒高漲時喊停,給自己一些時間來思考」等方式來管理情緒。

三、放下「爭贏」及「控制」

「溝通」不是為了贏,而是平穩地表達想法、真誠地說出內心的感受,提出幾項溝通型態的大師薩提爾(Satir)強調:「溝通」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因此不需要據理力爭,只要穩定地表述自己內在的想法就好。任凡出於壓制或操弄的意圖為出發點的指責或雞同鴨講的打岔互動模式,都是不理性的。而健康的方式就只是純粹地想表達出來,分享彼此內心的想法及感受,並允許對方有不同的思考。

四、換位思考及同理心

持續溝通與反饋是維持良好家庭關係的關鍵:定期進行家庭聚會,讓每個成員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家庭不需要總是在說教,如果覺得對方的述說方式聽起來不舒服,可以清楚地提出與對方釐清及核對「我聽到的意思是這樣的,這是你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嗎」,避免自己想自己解讀的誤會發生。

可以主動詢問家人的感受與想法,展現重視及關心,避免假設他人的想法,應該直接詢問以精確理解;當意見不合時,需要保持冷靜,可以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並表達自己的看法,尋找共同點,以合作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在現今瞬息萬變的社會型態,「家庭溝通」是不少人的困擾及挑戰,但很少人瞭解「溝通」的前提是「需要能彼此理解」,當家庭成員能夠理解彼此的需求與情感時,溝通將變得更加順暢,白話來說這是指能互相站在同一個高度及視角去「同理」不同的認知及想法,才可能達成理想的溝通結果;因此,面對互動始終無法同頻的對象,舉例來說:「不管遭受舉凡原生家庭、婆家人、親戚、朋友任何對象,以及任何一直不被尊重、總是被隨意對待、刻意忽視排擠、惡意比較、操弄分化、故意冷暴力等不友善的態度,而在試過表達不舒服情緒感受並努力調適,卻仍未見改善」的情形下,不需要高壓為難自己,也不需要再單向期待什麼,「適時放下」,對不適合的人事物設下安全的人際界線,轉而專注致力於自己舒適的身心平衡生活,也可以是一種選擇。

 

  • 市府分類: 衛生醫療
  • 最後異動日期: 2025-08-08
  • 發布日期: 2025-08-08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
  • 點閱次數: 291